7月5日,在市回天專班指導下,由“回天有我”聯合創新實驗室與“回天有術”青年學者俱樂部共同發起,回天有我社會服務長效機制課題組、昌平區社會組織發展服務中心、北京市委黨校首都高端智庫“回天有我”大型社區治理課題組、北京高?!半p一流”建設資金(新技術革命與社會治理研究)、北京昌平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回天有數”項目組、北京市回天社區公益基金會聯合舉辦的“大型城市社區治理創新研討會”在回龍觀首開廣場益客圖書館召開。會議由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社會研究部副部長馮丹和昌平社會組織孵化中心主任張多共同主持,共計30余名專家學者參會,圍繞回天地區社區治理、物業管理、社區營造、社會動員、城市更新、大數據應用等議題進行交流研討,為回天地區社區治理提供了經驗借鑒和智力支撐。
社區治理專題
No.1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楊積堂
《社會轉型期社區治理經驗與啟示》
楊積堂總結了社區治理發展的五個結構性轉型背景,以及黨建提供政治保障、協商民主奠定民主基石、基層自治扎牢群眾基礎、社會組織發展凝聚社會力量、志愿服務形成公益基礎、文化活動培育精神基礎、智慧社區提供技術保障、社會企業作為重要支撐八個方面的經驗,并對社會治理的歸宿、底色、領導、基礎、機制進行了概括,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完善城鄉社區治理,共建共享幸福家園。
No.2信托物業管理專家舒可心
《大型、超大型商品房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困境對策——暨商品房住宅小區物業管理之供給側改革》
舒可心為大家介紹了物業管理服務的信托本質以及當前小區物業管理機制設計中的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和其必然產生物業管理沖突的原因,在當前物業服務大量外包,市場價格公開透明的情況下,主張完全公開透明的信托式物業管理服務,讓每個小區居民都能了解物業服務的成本、運作過程、監督物業服務,鼓勵大家將物業費用理解成為業主們眾籌的社區消費型基金,提出了用類似基金會的方式聘用物業公司作為基金管理機構來管理和使用物業費的解決辦法。
No.3北京市社科院社會學所劉陽
《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組織化支撐》
劉陽以東城區“三級平臺”為切入點,向大家介紹了政府服務項目化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在當前片面依賴項目制的大背景下,主張項目化與其他方式的配合使用,針對東城區的“三級平臺”,提出以項目化和組織化互補互促作為貫穿各級平臺建設的主線,從區級平臺、街道平臺、社區平臺、人力資源四個方面出發,著重發揮整體優勢,推動東城區的社會組織培育與社區治理。
No.4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李丁
《城市社區基層自治的結構性困境》
李丁從經濟、政治、學術三個維度系統回答了基層社區治理的重要性,總結基層治理面臨結構性困境的深層原因。要解決當前的困境需要解放思想,弄清楚上述困境背后幾個重要元問題的答案,嘗試建立新機制,通過多種社區過程教育居民、培育新市民,更好解決大規模小區集體決策困難、民眾社會參與積極性不足,公眾自由組織化參與社會治理的自由空間有限等根本問題。
社區營造專題
No.1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李驍然
《回天有數——基于大數據的城市體檢與治理》
李驍然全景式地介紹了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昌平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進行的回天有數項目?;靥煊袛淀椖慷谕ㄟ^橫向和縱向的體檢,診斷了回天地區的城市問題,提出了進行公共設施提升的規劃建議,并對相關設施的效果進行模擬和測算;匯報重點介紹了對體育公園、自行車專用路等重大項目和龍騰四五六等試點社區的深入觀測結果,展現了大數據手段在助力城市規劃和管理方面的作用。她還對回天有數項目三期的背景、技術框架、工作計劃以及預期成果做了簡要介紹,表示項目團隊將通過大數據助力北京市政府推動社區的精細化治理,真正實現人和城市的和諧發展。
No.2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更新所劉巍
《城市更新:從空間重塑到價值重構》
劉巍以修復方家胡同為切入點,描述了老城問題的復雜性,指出老城復興的總體目標實質上已從物質空間規劃轉向綜合的社會治理,認為城市更新不僅需要處理空間問題,還需要重新梳理空間背后的社會關系。主張政府、市場和民眾三方進行積極轉型,構建一種良性的合作關系,提倡轉變工具思維,運用系統思維參與到復雜的社區治理,從空間出發,超越空間,綜合解決城市問題。
No.3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劉佳燕
《參與式社區生活空間營造》
劉佳燕系統介紹了一種新的社區規劃范式的逐步發展與完善,并從綜合性發展——以人為核心的五維并舉、實踐性指向——從多方共識到共同行動、主體性建構——從“為人的規劃”到“與人的規劃”、過程性控制——從“生產空間”到“空間的生產”、 立體化架構——從“落腳微觀”到“上下聯動”、制度化保障——從“做項目搞活動”到“團隊扎根陪伴”六個方面介紹了社區規劃范式的轉型與發展完善,并通過親身實踐的案例給這些轉型提供了精彩的例證。
No.4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孫瑜
《如何動員社區——社區營造的迷與思》
孫瑜首先總結了關于自組織與社區公共性的相關理論,提煉了社區營造理念的本質,并以大柵欄社區營造為例,介紹了清華大學社造團隊的資源調查、社區培訓、微公益創投、培育組織、組織評估的社造五大流程。她主張創新社區內組織、基層自治組織、社會組織和官方行政組織的多方關系連結和合作形式,并從持續明晰政府授權還權邊界、激發居民自主參與、保育共同體土壤、探索多方多領域合作共治、培育社區公益等方面介紹強調了社區營造的意義,加深了大家對社區營造的理解。
No.5北京市市委黨校社會學教研部談小燕
《大型社區治理中社區參與的本土實踐探索》
談小燕從社區參與的角度切入大型城市社區治理研究,深入總結了“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和回天計劃在北京基層治理創新中的意義,對回天地區的社會參與情況和挑戰進行了說明,提出了做實黨建引領、實施分類治理、縮小治理單元、推動再組織化等改進社區參與的多方設想,積極保證社會參與的參與性、社會性、引領性和可持續性,做好社區參與規劃等頂層設計和平臺搭建工作,整合社區基金、社區基金會等資源,培養一批懂社區、愛社區、愛居民的社區治理專業人才,孵化引進有能力有意愿的社會組織,提升治理的專業化水平和穩定性。
專家發言結束后,與會人員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與交流。通過本次會議,大家集思廣益,各抒己見,取長補短,提出了關于超大型城市社區治理的多項寶貴意見,并就未來植根回天社區,開展深度合作形成了初步共識。
發起單位簡介
“回天有我”聯合創新實驗室全稱“回天有我”社會服務活動長效機制聯合創新實驗室,是受市回天專班委托,由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市發展改革委直屬研究機構)和昌平區社會組織發展服務中心聯合成立的融合式問題解決型智庫平臺,致力于組織市區兩級單位、社會組織、社會企業和專家智庫等到回天地區報到服務。